![]() |
(1)成果简介
我国地方高校研究生占全国研究生总数的一半以上,但与部属高校相比,地方高校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着生源参差不齐、培养条件有限、学科融通困难等问题。为此,湖北大学“十二五”规划提出了“开展研究生双创能力培养”的教学改革任务,2014年湖北大学研究生教育大会部署了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改革试点项目。以提高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,以学科融通为特色,全面实施基础理科研究生培养教学改革。经过近10年探索5年实践,构筑了“三导引领、三惑驱动、三业同向”的双创育人理论框架,创建了“全培养链贯穿、多学科场景融通、学业能力共达成”的双创能力培养模式,全面提升了研究生培养质量,引领了同类高校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向。
① 创新“三导引领、三惑驱动、三业同向”的双创育人理论框架。通过“三导”引领(需求导向、学科导向、兴趣导向)与“三惑”驱动(启惑、得惑、解惑)相结合提升双创核心能力,促进研究生“三业”(学业、职业、事业)同向目标的引领式育成,培养心怀家国、专业精深的双创人才。
② 创建地方高校基础学科研究生双创能力模块化培养链。根据研究生双创能力育成的动态渐进规律,实现课程融通、项目驱动、实践转化多模块融通的闭环培养,通过培养成效反哺培养方案,铸牢学生双创能力根基。
③ 创立双创场景下的地方高校基础学科融合发展新模式。打破学科壁垒,注重学科交叉,顺应数学-物理-化学-生物四大基础学科深度融合趋势,以学科基础理论创新和产业技术需求为共同导向,构建双创场景下的地方高校基础学科融合发展新模式。
④ 构筑学业达成和能力达成的双达成动态评价体系。注重过程评价,突出模块成效达成,形成“课程融通-项目驱动-实践转化”三大教学要素4﹕3﹕3的考核评价体系,实现学业能力和双创能力两达成分类评价。
(2)拟解决的教学问题
①双创导向前瞻不足:基础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偏理论研究,科教产教融合不深,科研训练内容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,服务产业的前瞻思想薄弱。
②模块融通链条不畅:当前研究生评价体系注重终端产出,轻培养链条衔接与整合,导致各培养环节相对孤立,研究生培养链不畅。
③学科融合创新不够:现有基础学科培养模式中,各学科之间缺乏深度融合,难以围绕学科前沿与产业需求形成合力,无法有效实现学科融合创新。
④动态评价跟踪不够:地方高校基础学科研究生双创能力培养存在评价模式单一、动态评价缺乏、轨迹评价不足的问题。